新华社电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叫姜鑫瑞,年仅13岁,却已在佩剑赛场上斩获金牌,面对镜头,这位腼腆中透着坚毅的小将坦言:“每一次比赛,都让我更相信自己,站在剑道上,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剑道如镜:照见成长的蜕变
清晨六点的体育馆,击打声与脚步声已此起彼伏,姜鑫瑞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佩剑,正与教练进行高强度对抗训练,汗水顺着护面罩滴落,但他的动作始终干净利落——弓步如松,突刺如电。
“刚开始练剑时,他连护面都戴不稳。”母亲回忆道,七岁那年,姜鑫瑞在体育课上首次接触击剑,从此与这项运动结缘,初学时,他因连续失利一度萌生退意。“那时总觉得对手太强,自己什么都做不好。”
转机出现在去年的分区赛,在关键局分落后时,姜鑫瑞突然意识到:“等待别人失误不如主动创造机会。”连续几个果断进攻让他逆转取胜。“那场比赛后,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信——不是相信自己必胜,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任何结果。”

这份领悟让他的训练态度彻底改变,从前被动完成指令的少年,开始主动研究对手录像至深夜,用不同颜色标注每个选手的习惯动作。“比赛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姜鑫瑞说,“它教会我,自信不是凭空而来,是靠着一次次克服困难积累起来的。”

孤军奋战:剑道上的独立哲学
“准备!开始!”裁判口令刚落,姜鑫瑞已如离弦之箭,得分后的他习惯性地转身走向剑道末端,独自调整呼吸——这是他的赛前仪式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谈及比赛心态,姜鑫瑞语气坚定,“教练可以指导战术,观众可以加油助威,但真正举起剑战斗的只有自己。”这种认知源于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,今年春季联赛的半决赛中,他在领先情况下因裁判争议判罚而心态失衡,最终痛失好局。“我当时不断看向教练,希望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,但现在明白了,那一刻我必须自己解决问题。”
他的教练李建国对此深感欣慰:“击剑是‘身体的象棋’,需要独立决策,姜鑫瑞最大的进步,就是学会了在压力下独立思考。”训练中,李教练有意识减少场边指导,培养他自主判断的能力。“真正的强者,是那些在孤独中依然能保持清醒的人。”
这种独立性也延伸到日常生活,姜鑫瑞坚持自己整理装备、分析比赛、制定训练计划。“剑道如人生,没有人能代替你经历。”父亲感慨道,“看着他一步步学会对自己负责,比任何奖牌都让我们骄傲。”
淬炼成钢:从技术到心智的全面提升
姜鑫瑞的书桌上,除了课本,还摆着《击剑战术精要》和厚厚的训练笔记,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技术要点和心得:“对手习惯弓步接冲刺,宜用反攻应对”“情绪波动时,深呼吸三次再继续”.悟空体育.....
“技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,但心智只能在实战中磨练。”省队心理辅导老师陈静分析,“姜鑫瑞的成长轨迹很典型——从依赖外部肯定到建立内在评价体系,这种转变对青少年运动员至关重要。”
最近的改变显而易见,以往失利后,他会长时间沮丧;如今无论胜负,他都能迅速调整,专注下一场比赛。“我不再为别人的眼光而战,而是为超越自己而战。”姜鑫瑞说。
他的队友王浩宇见证了这种变化:“以前的姜鑫瑞在训练中总是寻求认可,现在他更关注动作本身是否到位,这种变化也影响了我们全队。”
薪火相传:小明星的大梦想
夺冠后,姜鑫瑞没有参加庆祝活动,而是回到训练馆,指导刚入门的小队员。“我想把学到的分享给他们,特别是如何在比赛中保持自信。”
社区击剑公益课上,他成为最受欢迎的“小老师”,小学生林琳在他的指导下首次赢得练习赛:“鑫瑞哥哥告诉我,害怕时就看看自己的剑,因为它只听从你的指挥。”
这种传承让主教练张威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:“体育的本质是育人,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运动员,更是有担当的人,姜鑫瑞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这一点。”
面对未来,姜鑫瑞目标明确:“我的梦想是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,我知道前路艰难,但每场比赛都让我更接近那个更好的自己。”
夜幕降临,训练馆的灯光再次亮起,剑道上,那个白色的身影依然在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,每一次出击,都是与自己的对话;每一滴汗水,都在浇灌着成长的根基。
没有天生的明星,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梦者,正如姜鑫瑞所说,比赛教会他的远不止胜负——在必须独自面对的时刻里,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,而那把轻巧的佩剑,已成为他延伸的意志,指引他在剑道与人生路上,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    		
   			
    		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